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生命的火花

  过去从来没有参与过营火会,在锻炼营中,第一次体验到熊熊燃烧的篝火所发出的光与热。在黑暗的夜晚,火光更凸显的明亮耀眼,在微冷的草地上,火焰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

  篝火不断释放出绚烂夺目的火花,有如人生,本来就是要燃烧至只剩灰烬的。死亡并不可怕,只怕自己没能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在有生之年发挥出来,而留有遗憾。

  导师要我们抬头看看天。那天晚上云层非常稀薄,天空挂满了闪烁的星星。导师有所感怀的说,我们此时看到的星光,其实是属于几万光年,几十万光年,几亿光年前的星星所发出的光芒。我领悟能力弱,无法体会到天地宇宙的秘密,只想到先人的光辉,不也常超越时空的让我们这些后辈目睹、体验到了吗?他们的生命所发出的火花,至今仍呈现与眼帘,他们精神的火苗仍生生不息。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我的木鱼

  刚从锻炼营回来,有许多感触。

  先说那营地,它和抱绿山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晚上我睡不着,突然想起六年前我在抱绿山庄第一次参与初心禅的一件趣事,至少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好笑,但这事却对我很有意义。

  那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然后我听到一阵木鱼声。是谁,在远方敲打着木鱼?好久好久,木鱼声都没有间断过。

  为什么,这么晚了,这人还不睡,还敲打什么木鱼?或许,那不是敲木鱼的声音,会不会是厕所的水喉没有关紧,或是漏水?我爬起床去做个检查,但声音不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我回到床上。那木鱼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我仔细的听,它在说“精,进......精,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听到的,是我自己的心跳。

  鱼没有眼皮,合不上眼。一些佛教徒解释他们敲木鱼,是“欲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

  我沉浸于我四周的嘈杂声太久了,早忘了我的木鱼的声音。在锻炼营看着涌流的川水,才再次感受它在跳跃,再次听到它的声音。

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人生的跑道

  在闹钟还没响足两秒之前将它按停。舍不得温暖的被窝、舒适的枕头,请让我再多睡一会儿,我明天才开始跑步吧;我的脚跟还隐隐做疼,再让我休息几天吧。

  但我还是起来了。想起村上春树的话:
断跑步的理由足够装满一辆卡车。于是,洗脸刷牙,换了衣服,穿上跑步鞋,上路了。

  我第一次感到非常喜欢自己居住的环境,是因为开始跑步。从公寓侧门出来,沿着一条长有花草树木的小径,经过一个公园,就是体育场。
从体育场大门进入,我绕着跑道跑步。随兴的一圈,再一圈。我跑得非常慢,常有其他慢跑者一个又一个超越了我。有时候我会负气的加快速度,但总没法维持多久,于是我学会了满足于跟随自己的节奏,别人赶上了又怎么样,何必去比较,我的人生路,是按自己的步伐、按自己心中的那口钟来跑的。
  
  一个人跑步是寂寞的。但我享受这寂寞。此时的我,绝对的自由。可以任凭思绪飘飞,可以把脑袋完全腾空,可以不断数着拍子不断勉励自己。

  我的慢跑,其实没有什么用力,是那种跑了十圈后停下来,觉得自己如果接下来没有其他安排,可以再跑十圈那种。我的生命,也没有太用力,像小溪,潺潺的流。

  坚持跑步的理由只有一个。坚持人生的方向,
坚持原则,绝不放弃。

    

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

  圣严法师几个月前去世了(2009年2月3日),他一生出了很多书,这却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之所以选择这一本,是因为想了解这位自称是“以法为师”的佛教界知名人物的思想与学习历程。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是他的成长记录,是一部非常优质的励志书。通过他自己的学习与锻炼历程,法师也鼓励着我们,做人要有信念、要有行动,要努力不懈,不逃避现实,也不推诿责任。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内容,我最有印象的是他描述小时候父亲给他上的一课:父亲与他到了河边,一群鸭子见到了他们而惊吓的下河,往对岸游去。父亲对他说,看到那些鸭子吗?它们在河中游,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但无论是大鸭还是小鸭,都能游过河。但如果自己不游,就没有路了,也过不了河了。做人也是如此,不管你的才能大小,不管你地位高低,只要尽心尽力,总会走出一条路来。不要羡慕他人,也不要小看自己。

  不管我们多么渺小,我们总可以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但还是要问自己,真的尽心尽力了吗?

  读这样的书,就仿佛是在与作者对话。虽然他已经过去了,但他的思想仍在,法师谆谆善诱的形象也还在。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康熙盛世:故宫珍宝”展

  由于我是抱着一种非常期待的心情去看这次在亚洲文明博物馆举行的“康熙盛世:故宫珍宝”展览,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盛大辉煌,所以离开展厅时,确实有一点儿失望的感觉。故宫珍宝是看到了,但它们就只是局限在展览柜与橱窗中的物质文明,我看不到康熙盛世。

  是经济不景气吧。少了雄厚的经济支柱,展品中的画卷、服装、艺术品、天文学数学工具也只能脱离历史现场,疲惫的横躺竖卧着,我努力的寻找康熙的痕迹,但在展厅中,我看不到这不凡的皇帝的人格魅力。是我对康熙的认识不够吗?还是我仍缅怀多年前独自在北京故宫流连忘返的情景?事实是,当时的心情也极为低落,一间间曾是富丽堂皇、挂满字画、家具上摆满工艺美术品的宫室是阴暗、空荡荡的。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下次去参观展览时不要有所求。原来,要办一个振奋人心的艺术展、历史展,经济与财团还是很重要的。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读《论语》『泰伯』篇

  我平时读书不太认真,把它当消遣,喜欢随意翻开一页,读到什么就是什么。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也同样随性。

  最近准备参与民间儒学团体的工作,听取会长的建议,认真去读好《论语》。但我仍是没有改掉自己翻书的习惯,随意的翻到了『泰伯』,从第八篇、第一章开始。

  我在第二章卡住了很久。这里孔子谈‘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里讲了四种性格,若无‘礼’,将出现怎么样的弊病,我一一搞懂了,但‘礼’是什么?中国号称为‘礼仪之邦’,‘礼’是礼仪?礼节?典章?制度?当然《论语》『八佾』篇中提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但未弄懂‘礼’,怎么算懂得孔子,懂得儒家,懂得中国文化?

  过去我常误把第八章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念成“士不可不弘毅”,‘不可以’这词很有现代感,我原本就非常喜欢这一章,现在看起来更觉得有趣。只是过去总把弘做弘扬解,是使之广大,光大之意,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当成是动词时,我就错误的把重点只放在‘毅’上面,仔细参考了杨伯峻的注释,‘弘’原来也有‘强’的意思,和后面的“任重而道远”相对应,因为任重,所以人需要强大,因为道远,所以人要有决心与毅力。曾子认为士应把实现仁德于天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到死才方休,这责任果然很重,这道果然很远。由于过去读书不认真,读这段时就只留意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没有读入曾子对任重道远所赋予的内容。

  最后以『泰伯』篇的第十七章警惕自己:“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缅怀先贤

  人,有一颗向往超升自我的心,所以听到伟人的故事会有所感动,看到他们留下的足迹会自然的对他们肃然起敬。

  原本是要配合清明节缅怀先贤的郊游,我们在五一劳动节才有时间出行。我们来到了陈笃生先生的墓前,然后参访了林谋盛纪念碑、华侨中学里陈嘉庚与李光前两位先生的塑像,最后到了克兰芝阵亡战士纪念碑。

  陈笃生为当地华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修建了天福宫、一是创建了平民医院。鸦片战争后,华人大量南移。经过了漫长颠簸的航行,安全上了将带给他们新生希望的新加坡海岸,华人,无论是什么籍贯,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到妈祖庙去感恩,感激神明保佑自己没有被大海吞噬,还有机会为将来奋斗,妈祖对自己如此眷顾,当下自己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做人。往后是祸是福,来到这庙宇的神明面前,总会记得当年那谦卑的自己,和自己那憧憬美好将来的初心。天福宫也成为华人聚集的地方,有了替当地华人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功能,但精神与信仰,才是当时构成华人互助文化的根基。平民医院创办时期,并不以陈笃生命名,是后来他的长子陈金钟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管理这医院的责任,才为该院改名字的。显然的,陈笃生做善事,是出于不忍见贫苦的重病者横尸街头,不是为了留名。

  林谋盛留给他的家人两个富有珍贵价值的遗产――他的日记与遗书。日记是 1942年2月11日,离开新加坡前一天开始写的,同年4月4日结束。他记录了自己与妻子、孩子们离别时的心情,除了交代自己逃离的经过外,日记里就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对妻子与孩子的怜爱,说是日记,其实更象家书。开始地下工作后,他想方设法希望把日记寄给妻子。给妻子颜珠娘的遗书,是他在峇都牙惹(Batu Gajah)监狱中,因受酷刑加上重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作。在面对死亡的一刻,他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将来。他为自己将这么沉重的责任委托给妻子感到愧疚,也为当初无法为家人安排逃离沦陷的新加坡仍无法原谅自己,但信里,他对妻子是充满信心的。他安慰身为基督教徒的妻子:每一根草,都应该有属于它的一颗甘露。日治时期的危难、战后建国政治动荡经济不景日子的艰辛,颜珠娘咬紧牙根、含辛茹苦的一个人带大七个孩子,从没有一句怨言。是林谋盛的光明的人格,犹如她生命的甘露,让她能坚持下去。谭显炎,136部队的成员之一,在回忆林谋盛的一篇文章提到林谋盛在马来西亚森林中与队友共处的情况,有一个晚上,大家围在营火闲谈,林谋盛谈到队员们同生共死的一起奋斗,有如一家人一样,战后他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做生意,所得的利润可以用来做慈善事业。深处于战争的艰苦环境中,林谋盛却从来也没有丧失他那积极、正面、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生观。

  对于陈嘉庚与他的女婿李光前,我想说的有太多了。需要再找个时间,好好整理自己的感受。

  在克兰芝阵亡战士纪念碑,由于场面的壮观,人若能沉得下心来,很容易体验到历史的沉重。历史,不该是一长串的日期和当时发生的事件,不该是一堆尸骨和他们已被遗忘的故事。历史是人超越了时空,与已过去的人能够感通,明白他们的心,感受他们对后来的人的寄望。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张爱玲现象

  最近又掀起了一波张爱玲现象。继李安在2007年执导了《色·戒》,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在她遗产执行人的努力下,在上个月重见天日。

  《小团圆》是张一部自传式的小说,在同一时期,张也写了另外两部未发表的英文小说:The Book of Change 与 The Fall of Pagoda,内容依然是张的自传式的小说。晚年的她,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只身在美国,除了缅怀于过去,她还有什么?

  1995年,张被发现死在洛杉叽的公寓里,当警察到她的寓所时,发现她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许多人迷恋张爱玲的文学,欣赏她文笔中对时代的感怀与反叛,她对世俗的傲气与不屑让一些人深感共鸣。如果我是在更年轻时读她的作品,我想我也会视她为偶像,但此时,我只看到一个孤独、封闭的可怜人:
  •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天才梦》
  • “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对照记》
  • “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 我不愿意看见什麽, 就有本事看不见。”《打人》
  •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文学若对生命没有正面的、光明的价值,我们把它留存下来是为了什么?文学若不是在陶冶人的性情,而是长养人的虚无与孤独,令人变得更孤僻、封闭,这样的文学,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去推崇?

  我们无需去推崇张爱玲的文学,而是要更透彻、如实的了解,然后以更光明的人生观超越它、远离它。

2009年2月7日星期六

红鹤花

  新年的前几天,发现办公室那盆植物开花了。惊喜万分,连忙传简讯给委托我照顾这植物的小妹,并答应她等花再开大一些,再拍张照片寄给她。

  到网上做了番查询,知道它是红鹤花(Flamingo Lily),属于佛焰苞花序类(因为它们形状像庙里面供奉佛主的烛台)。我接手照顾它时它只剩下几片枯黄的叶子,后来比较健康了,开始长出新的叶子,几次我看到带红褐色的嫩叶长出来,跟同事说那很像花朵,但有个同事说,这种植物不会开花,我也相信了。

  红鹤花是离去的一个同事的先生送给她的礼物,她疏于照顾,工作忙起来,一两个星期才给它浇一次水,看到发黄的叶,就用剪刀把叶子给剪掉。后来她离职了,没有把植物带走。小妹从另一间办公室搬过来,暂时用了这同事的座位,看了这枯瘦的植物,不忍心将它丢弃,开始给它浇水。但她不久也走了,我也就这样成了红鹤花的保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怜惜它、灌溉它、勉励它、盼望它健康成长。

  来临的四月,我也将离开中文部了。这次的调动非我所愿,但经过几个月的挣扎与思考,其实也做足了心理准备,我愿意重新开始。

  新的工作办公室没有窗口,我需要给红鹤花找一个保姆。然而我却开始担心将来红鹤花的主人是否也会像我那样的对待它,甚至还会嫉妒她可能会把花拿给别人欣赏呢。

  其实红鹤花并不属于我,而这段时间在照顾它时,很多时候我总让它那坚韧的生命力所感动,它无语的用它自己的成长来启发我,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是这缘分让我们相遇了,但此时我们可能需要分开了。

  是该放手的时候了,让别人来接手吧。而我到了新的地方会重新播种,开什么花?这问题是不需要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