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

一起读《论语》 系列2与3

第二系列,我们同样是用三个星期,一起读论语中谈及“学”、“仁”与“孝”。





主要参考书:

1. 霍韬晦(2010)。《孔子知命之旅体验行》。香港:法住出版社。
2. 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
3. 钱穆(2005)。《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章:

1. “学是成长,学是锻炼”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98-113。
2. “为己之学的真谛”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243-247。
3. “仁是性情,仁是动力”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14-140。


1. 学

1. 我们要学什么?

学是“学做人”,“学成长”:知识之学与生命成长之学的分别。
通过内在体会来领受,对自己的生命的内省。
【学而】
1.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孔子的榜样

【为政】2.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冶长】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述而】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   学无常师
【述而】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张】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罕】9.1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   成长自己的学问
【述而】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张】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阳货】17.8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卫灵公】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宪问】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述而】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 仁


1. 仁是性情

生命初生时,先天本有之心,引申为“存在”。
常恒,不变,有根源的涵义。

郑玄:二人偶
【为政】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学而】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仁是关注与付出
【颜渊】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张】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 仁是自尊自重
【颜渊】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路】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4. 仁的见证
【颜渊】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泰伯】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 仁是标准
【里仁】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6. 仁是动力
【里仁】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7. 仁是忠贞
【卫灵公】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里仁】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 孝

1. 前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霍师说,仁就是人的性情,只能通过体会。开发性情,从哪里开始?


2.  仁之本

【学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为政】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阳货】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 学生问孝

【为政】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 孝道

【先进】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里仁】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颜回



 


 


1.  同学与老师眼中的颜回


【公治长】5.9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雍也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先进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2.  同学与老师心中的颜回


雍也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为政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罕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罕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雍也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3.  颜回问孔子


颜渊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4.  颜回心中的老师


子罕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5.  颜回之死


先进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6.  颜回的理想/志向


公冶长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



  1. 子路的侠义直肠


公冶长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罕】9.26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 子路的行动力


【颜渊】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公冶长】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 浮躁的子路


【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雍也】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 孔子眼中的子路


【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公冶长】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 子路与老师的相处


【公冶长】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述而】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罕】9.11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从政的子路


【子路】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宪问】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14.21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阳货】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阳货】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微子】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贡



1. 前言



【先进】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雍也】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罕】9.12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宪问】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卫灵公】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冶长】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阳货】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张】19.23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公冶长】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宪问】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卫灵公】15.3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学而】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学而】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八佾】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公冶长】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公冶长】5.9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雍也】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颜渊】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一起读《论语》

导言

        霍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论语》,最先采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为教本,后来汇通唐君毅先生之性情大义,以“《论语》性情学”为目,重解《论语》,不但复活孔子的生命与精神,也助于他的学生们的生命成长与提升,并回应当代流行(源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我们不是学者,“一起读《论语》”,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体会、一起思考《论语》和孔子的智慧。
 


        这四节课,我们将会探讨四个主题:

  1. 《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学是锻炼,学是成长
  3.  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4.  孝道,仁之本
 

 1.《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 前言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学生的教化,发生在孔子生命的大事。
《论语》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最后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论语》教人开发性情,是生命成长的根基。




2. 20篇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3.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 年轻时曾做过 “乘田”(管放牧牛羊)与“委吏”(管理仓廪)。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2.4)。他好学不厌(7.2),乡人也赞他“博学”(9.2)。 





孔子“三十而立”(2.4),并开始授徒讲学。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3.1)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齐政权操在大卿晏婴,景公虽悦孔子言却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不愿出仕。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当时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孔子使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雎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享年七十三岁。






4. 我们怎么读论语?(
根据:“读《论语》的方法”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41-156)

* 回到历史
* 回到性情
* 回到生命的成长与锻炼
* 回到现代






讨论与分享:

《论语》教人开发性情,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你读了《论语》,有这样的体验吗?你曾读过哪一篇、哪一章,有过深刻的启发和体会,请与小组分享。







必读文章:

1. “《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3-11。
2. “孔子的成长”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75-88。
3. “读《论语》的方法”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41-156。









进一步阅读:

“现在人更须读《论语》” 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239-242。









学是锻炼,学是成长

1. 前言

学是“学做人”,“学成长”就是锻炼自己:锻炼自己的品德、思维、承担、决心、耐力、修养、理想。但不经过考验,不经锻炼仍是不行。





2. 直、诚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考验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   孔子的榜样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其他人的学习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又: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讨论与分享:


请在小组中一起做以下反省,然后选出一个代表和大组分享:

1. 自己的人生一路走来,常出现哪些重复的“过”?
2. 我是否常把心思放在了解、最求答案(知“道”),明白道理后却无力实践(行“道”)我所知道的事?
3. 此时,我想坚定学习什么?





必读文章:


1. “学是成长,学是锻炼”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98-113。
2. “为己之学的真谛”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243-247。





进一步阅读: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8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 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1. 前言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提到“君子”,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仍提及“君子”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3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 何谓“君子”?

“君子”在《论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道德的人(1.1),二是居高位的人。



15.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君子的文与质


6.1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学生问君子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 君子先行其言


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 君子修己以敬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 君子不忧不惧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8. 君子的考验
 

4.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讨论与分享: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或挣扎:
1. 你有一个想法,但是和你身边的人不一样;
2. 你有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做人或处事方式,你身边的人不能接受?

尝试在小组中分享你的经验。你能坚持你的想法和做人处事方式吗?为什么你能坚持?你能接受对方的想法和做人处事方式吗?



进一步阅读:

“君子的人格—修养的重要”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70-175。


4. 孝道,仁之本



1. 前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霍师说,仁就是人的性情,只能通过体会。开发性情,从哪里开始?





2.  仁之本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 孝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讨论与分享:

1. 在小组中分享你和父母过去与现在的相处经验,你能体会父母亲对你的关怀与爱吗?
2. 你有听过、读过、经历过一个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感人故事,可以与同学分享的吗?


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宁静陆龙湾



到越南河内旅游,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坐在小舢板船上,划着桨,泛舟于绿宁静的陆龙湾上。小河中布满清晰可见的绿水草,颜色鲜艳的鱼儿自由的穿梭其中,可爱娇小的野鸭子轻浮在水面上。我们船安静的划过,不愿打扰这些悠闲自得的生物们。

陆龙湾,又称三谷,位于宁平省,由于景观与越南的下龙湾相似,于是被冠为“稻田上的下龙湾”。

两岸的石灰岩形成奇峰异石,偶尔我们在陡峭的山坡上看到一、两只正在吃草的山羊。小河蜿蜒在山壁之中,我们的舢板船穿过好几个山洞。由于一些洞中一些钟乳石还是活的,山洞较低,为避免撞到头,我们还得沿途低下头,或左右闪躲,。

这好山好水孕育了一群怎么样的越南民族?在到越南之前,我对越南的历史文化并不了解,沿途与回家后我读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自越南对自的己历史有记录之始,这民族就是不断的需要为自己的独立奋战,先是中国一千多年的抗战,然后是法国的殖民抗斗,二战后又先后有法国、美国、柬埔寨的战争。许多人说,越南虽受法国统治了一百多年,但因为长期与中国的接触,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更彻底些,越南有如中国一个南方的省会。但我倒看到越南自己独有的文化与民族精神,还有他们吸取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中国精髓,和西方一些比较表面的饮食文化,美术与技术等方面的东西,于是有了自己现在的特色,并精心的保留着自己最好的、最重要的隐形资产。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读书的方法

参与北部勇耀班同学的读书会,大家要我说说我读书的方法。我多说了几句,似乎真的有这么一套可行的理论,同学们问我是否可以写下来,提供大家一个参考,提供一个方便。

总结自己读书的历程,说得出的所谓方法,自己其实也未真正按部实践。因为读书对我而言,就是如吃饭睡觉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真有一套方法论吗?说出来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帮助同学,我不知道,但唯有诚心的做一番努力。

  1. 读书要能读得深入,首先作者要先有那个深度让你进入。所以选书很重要,选文章很重要。
  2. 看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首先要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要先放下自己所有的经验与见解,先去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其根据是什么。虚心学习,读书人要先有这样态度。
  3. 读书涉及了一个积累的过程。过去读过的哲理会在你思索新的见解时涌现,过去的领悟将与你刚接触的文字架起一道桥梁,两者相链接,让你感受道理的世界如此宽大;也很有可能两者相撞碰,之间的矛盾擦出让你欣赏的新的火花。
  4. 读书本身就是乐趣,就是生活,读书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成果,没有一个必须到达的指标。

同学提出他们在读书时所面对的困难,我记下一些回应:

  1. 从头读到尾,仍不明白文章说什么。(作者如此用心将心思写下来,你就拿出多些耐心,静心去明白、去体会这份心思吧,也别急,慢一点没有关系,理解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2. 读到一段我无法理解,就卡在那里读不下去了。(也过于执著了吧?先跳过去吧,那一段并不会影响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又或者文章也并不适合你此时的程度,那先读一些基本读物,再来“登山”吧。)
  3. 每读到一段、或一个句子,对我当下的处境契合,或让我非常感动,我就会沉溺在自己的感受中,无法抽出,我从未如你所说,明白作者整篇文章在表达什么,又为什么这样说。(读书能加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但也要读书人理性的去思考,不能总是凭感受、感觉去读书,那你也只是在寻找一个契合你当时心境的表述方式,并不能明白道理。)
  4. 我读书的问题正好相反,我会过于理性,很少有感受,除非作者是曾经教导过我让我有很深刻的感动的老师。(那也不妨从读好斯华导师的书开始吧。有机会我们可以再探索其他也能让你体会到作者的性情的好书。)
  5. 我工作压力很大,心无法静下来、集中精神读书。我希望从书里找到能让我面对与解决现实困难的方法。(善于读书,其实是让你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的方法。心静下来,才能让你能想到解决现实困难的方法。而读好书,也能让你能升起面对一切现实困难的力量与勇气。)
  6. 我懒于读书,也懒于思考。(我记得一位导师曾跟我说过,“懒”这个病没有药医。)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这是我的橘子



  过去没有经历过,原来详细观察一粒橘子,然后再闭上眼睛细心触摸它,我们不但可以在几十粒同样品种的橘子中,先是用肉眼认出它,然后就算是让我们再闭上眼,耐心的去触摸,我们也同样可以认出它。


  这是一个领袖课程中的一个活动,导师分给一班三十多个人的学员每人一粒橘子,要我们细心观察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点,每一个瑕疵。然后她让我们站起来,和不同的学员交换橘子,值得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橘子在谁的手上,才把手上的橘子放在学员中间的一张桌子上。接着就是让我们去寻找自己的橘子。


  当我们都为自己能很快的找回自己的橘子而感到沾沾自喜时,导师要我们都围着一个圆圈坐下,闭上眼睛,用手来认识我们手上的橘子。接着,再经过另一伦的交换,我们回到圆圈的座位坐下,闭上眼睛,把不是自己的橘子传给右手边的学员,直到遇上自己的橘子,就能张开眼睛,确认后,把它放在自己椅子下,继续帮其他学员传递,直到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橘子为止。


  原来上天造物时,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何况是人呢?


  导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橘子带回家。把它干掉之前,我给它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的橘子。

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2011年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 ——之二:儒学的经典与生命教育

  第二天课程的形式与第一天相似,有幸听到王邦雄教授和高柏园教授的课,他们讲孔孟之道,讲生命教育,完全不需讲稿,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非常精彩。

  王邦雄教授说西方儒学学者认为孔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是道,但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则认为道只是方向义,孔孟思想中更为重要的是仁,而仁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他说,人需要追求一种合理性,为过去与将要发生的事情还有现象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这路将走不下去。人要自己走在正道上,坚信这当中是有它的道理的,并进一步通透万物之理,接得上天理,这样人心才能安顿。人性的珍贵来自其身的觉醒,老庄推崇自然之道,而儒家则通过人文化成来开发其理想,让天道在人身上显现出来。王教授期盼年轻的学员们要去找回几千年的人文理想,不要让自己迷失,更不要毁坏这几千年已建立起来的文明。儒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

  王教授提及自己的老师牟宗三先生时,回忆起老师当年近九十岁,身穿长袍,坐在讲堂前,案台上只有一杯茶,就可以开讲一、二个小时。牟先生学问境界之高,近九十仍未言退休,王教授自己谦虚的说自己学问远远不及老师,虽然现在七十岁了,更不敢说退休。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受老师的启发的感恩之情却都流露无遗,在台下听讲的学员也很感动,儒者的继承,也就是如此由一个人格的典范启发影响了下一代人,再有下一代再去启发与影响他们的下一代。

  高柏园教授先设立了一个框架,说宇宙中的时间是一个历程,是不能定格的,所以需要一个空间来定位,有如《易经》中的爻,呈现出一个空间在各个时段的变化。仁心,是在当下呈现的,在空间中呈现出的是礼。而礼,又是一定会在时间的推进中改变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殷于因礼,所损益,可知也),所以继承儒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现代,才会懂得如何应用古代的智慧,应对当代的问题。高教授幽默的说,如果孔子仍生在现今时代,他一定很懂得用电脑,对今天的各种金融衍生商品也会学着去了解。

  高教授说,我们要在时间中展开与实践儒学生命的学问,提醒我们在修德的过程中,思考深化之中的内涵。例如忠恕,在实践忠的过程中,知道道苦,所以才懂得恕,懂得包容他人。又如成人之美,要真能做到,前提是此人要先建立起自信,好学等等。

  高教授最后引用了牟宗三先生的话,提醒大家,人不只活在人间,也活在宇宙,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志气,因为当今的人很多,人物却很少。高教授说,人要尽道,不要失格。

  儒学的生命教育让人重新看到人类有希望,看到希望原来来自自己的一点仁心。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2011年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之一

  为期一个星期的论坛暨研习营过去了,在参与其中的一点感悟未完全被忙碌的生活埋没前、在听到的一些讯息未完全被都市的喧闹声掩盖前,整理一下笔记,写写自己的感悟,算不上什么心得,只期望通过这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多一点自己不知不觉吸收到的东西。

晨读

  论坛开始前我们做了一个晨读,先是《孟子》尽心篇的“茅塞其心”,用山径道路的行废来比喻人心的通塞,成亦容易,废亦容易。人做修养的功夫,就是要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为仁由己,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但为什么总是有障碍,总想放弃与逃避?反省后才觉察,自废其道是如此容易,自己行之发觉不容易,所以对别人无法做到时,要更宽容。不要让自己的心有堵塞。常有警惕心,不要把自己与动物不同的那一点点仁心给丢失了。

  晨读的第二篇章句,是《孟子》离娄篇的正是“人禽之辩”。孟子提醒我们,“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人义也”,就是要洞悉人的本来面目,人有性情,明白人之常情,源自自己的性情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担当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从心出发、自然而然的,而非强求自己去实践一种叫仁义的事业。若一切的承担不是来自己的心,过程一定会很苦,人本能与欲望的发弹就会让自己放弃修养仁德。

  晨读的第三篇章句,是《论语》雍也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自己要去实践仁义,未能好之,行动力出不来。好之,真可以坚持行道,但面对考验,还可能动摇,唯有乐之者,才能与道合一,才能真正体会到学而篇中,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谛。

  晨读的最后一篇章句,是《论语》述而篇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首先是个人不去修养自己,不去从事做人做事的学问,听到该做的事却站着不动,不准备去做,知道自己有不好的地方,没想改善,不求进步,这样做人有用吗?社会许多人都是如此,能不担忧吗?孔子的担忧,你我有吗?若没有,那不更会叫人担忧了吗?

儒学的当代性

  儒家优良的传统需要传承,是因为之中有万古常新以及与时推移的成分,能帮助人面对当前的困境,作出适当回应。第一天的论坛,我们试图探讨了儒学如何应对全球宗教理论、现代台湾与环境伦理的问题。晚上的活动,“理性的守护者”的讨论会中,学员们针对当前大学的“通识教育”、社会中的“水浒世界”与理想的“人文世界”,以及“守护文化传统”与“守护理性”的困难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球宗教理论

  宗教之间产生冲突,造成了严重的分歧与纷争,东南亚一带的影响非常显著,穆斯林与基督教/天主教徒在印尼与马来西亚的互相恶斗,极端恐怖分子在新加坡可能造成的威胁,并非危言耸听,新加坡经历过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种族冲突,种族与宗教之间的仇恨是不能漠视的问题。

  刘述先教授认为,上一代新儒家在1958年元旦签署《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是正当存亡继倾之际,故突出心性之学的道统,强调了吸纳西方科学、民主的必要。当今时代,吸收西方之长已是理所当然之事,西方知识份子也捐弃了以往傲慢的态度,学习尊重异文化,不再把西方的价值就当作普世价值。所以他认为,我们也无须强调儒家的正统意识,因为那同样是过时的东西。在多元架构的预设下,我们只需阐明儒家传统“内在超越”的方式,可以是一种合理的终极关怀。化解仇恨与解决问题前,对立的两方(或多方)需要对话,刘教授引用孔汉斯的话说,有三种策略是不能凑效的:一、固守壁垒;二、彻底消解;三、广大包容。中国文化的性质,广大包容,容纳百川,被否定为不可取,因为从自己的立场是包容,但从带有分歧与敌对立场的对方,会认为你是在歼灭自己的文化。这里产生了矛盾。接受多元,不就是一种广大包容吗?文化与思想经历交流后就会产生融汇贯通,这种情况西方文化也经历过,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专利。文化分裂如此严峻,连包容性也有所谓的到底是你包容了我,显示了你比我崇高,或者是我包容了你,显示我比你更有胸襟。

  孔汉斯认为,宗教对话的最佳策略是由自我批评开始。这与儒家的“反求诸己”有共通之处,与对方相处出现问题,我们总要先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是否有做不对的的地方,是否能加以改善,真要改变与人的关系,也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要让对方改变,只能感动对方,让他们自发的做出改变。

  刘教授在“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缘起与概况”的文章中提到,1989年在巴黎的“世界宗教与人权”研讨会,世界各宗教都有参与,独缺儒家。那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家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宗教,有一系统的人生观、宇宙观。我想继承儒家传统的有志之士,应该可以朝此方向努力,如佛教学院那样的认真研究,讲儒家学说更系统化,自成一格,也与其他宗教对话,应对到当今的宗教课题,化解对立与冲突,为人类世界贡献一份力。


现代台湾问题

  我跟一名台湾的学员说,我对台湾的民生与政治课题,都是通过当地一个政治反串娱乐节目,全民最大党(王伟忠制作,前身是“2100全民乱讲”和“全民大闷锅”)。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我可以很轻松去看待台湾种种问题,但在自己的国家,现代化问题也同样在搬演着,经济腾飞所形成的M型社会的贫富悬殊,丧失传统价值观的失魂一代的伦理问题,民主制度一人一票在人民素养未能提升的环境下只能是为自己争取最高利益的很小很小的资本,五年才能动用一次。

  儒学能应对这些社会与文化问题吗?它会沦为政治家们的一个工具,期盼它能助于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然后再由一些不懂儒学却坚信它是政府愚民政策的罪魁祸首然后必定要打倒的象征吗?

  当同学问黄俊杰教授既然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那为什么还要维护它呢?黄教授答,民主是用数人头来取代杀人头的制度。是呀,人类必须从野蛮走出,制度是人定的,唯有提高选民人文素质,提高人民领袖的素质,人类的将来才会有真正的幸福。领袖没有好的素质,如何带领人民面走出艰难的困境,如何通过教化来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人民没有素质与眼光,又怎么能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能带领他们的领袖?


环境伦理的问题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值得关心人类未来的儒家们深思的。儒学可以对生物中心主义者、生态中心主义者、永续发展主义者等说什么?从人伦关怀、道义的承担,到对天地万物应有的关怀,天道需要万物共成之,儒家于是强调寡欲,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但现代人以经济发展为唯一,更不断在刺激消费,消耗地球资源,要人约束欲望、不求利,并且还有永远如此坚持下去,很难。或许只有在世界不断发生灾难时,人的良知被唤起,才能让人类在伤痛中,再升起一线的生机。

  
“理性的守护者”

  晚上的“理性的守护者”的讨论会中探讨的三个课题:“通识教育”(文化教养课程)、社会中的“水浒世界”与理想的“人文世界”,还有守护文化、守护理性,其实是根据牟宗三先生曾写过文章引开来的。我没有读过牟先生的这些文章,就算有,也无法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去厘清课题,清晰有系统的表达问题的重点与自己看法。原来自己平时如此懒于思考。想要当一个“理性的守护者”,必然需要多经历这样的锻炼与学习,要传承儒家优良的传统,要常思考当代所人面的种种问题,认真读书并从之确认当中能应对当今困境的道理。书不记,熟读可记,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