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张爱玲现象

  最近又掀起了一波张爱玲现象。继李安在2007年执导了《色·戒》,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在她遗产执行人的努力下,在上个月重见天日。

  《小团圆》是张一部自传式的小说,在同一时期,张也写了另外两部未发表的英文小说:The Book of Change 与 The Fall of Pagoda,内容依然是张的自传式的小说。晚年的她,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只身在美国,除了缅怀于过去,她还有什么?

  1995年,张被发现死在洛杉叽的公寓里,当警察到她的寓所时,发现她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许多人迷恋张爱玲的文学,欣赏她文笔中对时代的感怀与反叛,她对世俗的傲气与不屑让一些人深感共鸣。如果我是在更年轻时读她的作品,我想我也会视她为偶像,但此时,我只看到一个孤独、封闭的可怜人:
  •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天才梦》
  • “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对照记》
  • “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 我不愿意看见什麽, 就有本事看不见。”《打人》
  •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文学若对生命没有正面的、光明的价值,我们把它留存下来是为了什么?文学若不是在陶冶人的性情,而是长养人的虚无与孤独,令人变得更孤僻、封闭,这样的文学,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去推崇?

  我们无需去推崇张爱玲的文学,而是要更透彻、如实的了解,然后以更光明的人生观超越它、远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