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

一起读《论语》

导言

        霍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论语》,最先采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为教本,后来汇通唐君毅先生之性情大义,以“《论语》性情学”为目,重解《论语》,不但复活孔子的生命与精神,也助于他的学生们的生命成长与提升,并回应当代流行(源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我们不是学者,“一起读《论语》”,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体会、一起思考《论语》和孔子的智慧。
 


        这四节课,我们将会探讨四个主题:

  1. 《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学是锻炼,学是成长
  3.  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4.  孝道,仁之本
 

 1.《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 前言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学生的教化,发生在孔子生命的大事。
《论语》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最后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论语》教人开发性情,是生命成长的根基。




2. 20篇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3.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 年轻时曾做过 “乘田”(管放牧牛羊)与“委吏”(管理仓廪)。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2.4)。他好学不厌(7.2),乡人也赞他“博学”(9.2)。 





孔子“三十而立”(2.4),并开始授徒讲学。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3.1)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齐政权操在大卿晏婴,景公虽悦孔子言却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不愿出仕。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当时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孔子使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雎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享年七十三岁。






4. 我们怎么读论语?(
根据:“读《论语》的方法”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41-156)

* 回到历史
* 回到性情
* 回到生命的成长与锻炼
* 回到现代






讨论与分享:

《论语》教人开发性情,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你读了《论语》,有这样的体验吗?你曾读过哪一篇、哪一章,有过深刻的启发和体会,请与小组分享。







必读文章:

1. “《论语》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3-11。
2. “孔子的成长”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75-88。
3. “读《论语》的方法”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41-156。









进一步阅读:

“现在人更须读《论语》” 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239-242。









学是锻炼,学是成长

1. 前言

学是“学做人”,“学成长”就是锻炼自己:锻炼自己的品德、思维、承担、决心、耐力、修养、理想。但不经过考验,不经锻炼仍是不行。





2. 直、诚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考验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   孔子的榜样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其他人的学习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又: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讨论与分享:


请在小组中一起做以下反省,然后选出一个代表和大组分享:

1. 自己的人生一路走来,常出现哪些重复的“过”?
2. 我是否常把心思放在了解、最求答案(知“道”),明白道理后却无力实践(行“道”)我所知道的事?
3. 此时,我想坚定学习什么?





必读文章:


1. “学是成长,学是锻炼”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98-113。
2. “为己之学的真谛”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243-247。





进一步阅读: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8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 成为一个有德、有力的君子



1. 前言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提到“君子”,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仍提及“君子”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3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 何谓“君子”?

“君子”在《论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道德的人(1.1),二是居高位的人。



15.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君子的文与质


6.1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学生问君子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 君子先行其言


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 君子修己以敬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 君子不忧不惧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8. 君子的考验
 

4.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讨论与分享: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或挣扎:
1. 你有一个想法,但是和你身边的人不一样;
2. 你有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做人或处事方式,你身边的人不能接受?

尝试在小组中分享你的经验。你能坚持你的想法和做人处事方式吗?为什么你能坚持?你能接受对方的想法和做人处事方式吗?



进一步阅读:

“君子的人格—修养的重要”载于霍韬晦(2008)。《霍韬晦讲论语》增订版。香港:法住出版社。页170-175。


4. 孝道,仁之本



1. 前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霍师说,仁就是人的性情,只能通过体会。开发性情,从哪里开始?





2.  仁之本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 孝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讨论与分享:

1. 在小组中分享你和父母过去与现在的相处经验,你能体会父母亲对你的关怀与爱吗?
2. 你有听过、读过、经历过一个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感人故事,可以与同学分享的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