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黎导师私底下很少接触,也没有机会在她的小组学习。但我上过她的课,她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我在喜耀的学习,可以说是霍师先一个棒喝敲醒了我,然后是经过了黎导师好一段时间的教导,才让我那封闭已久的性情、扭曲萎缩的生命慢慢展开。是她介绍我认识了霍师的老师,唐君毅先生。在黎导师“唐”学入门课,我学习思考,学习关心身边的人,学习与人相处,也学习感受自己和别人的心。黎导师常会用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例子帮助我们思考,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她讲“说唯一之自己”(《人生之体验》页59),这段文章涉及很深的哲学,不容易明白,但她却用了很生活化的例子,要我们思考与反省,让我们看到自己对家人的责任感,还有我们工作的价值,看到我们自己的心,其实很想去圆满的完成我们的责任,而且我们的工作与行动,是任何人也不能取代的,我们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隔天她还是讲同样一篇“说唯一之自己”,但这次她带我们静坐,到宇宙之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到什么都不是,过后她告诉我们,当下次我们跟人理直气壮的讲话时,在要说出“我,怎样怎样”时,要记得静坐时的感受。我学会了谦卑。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成长的压力,很多道理我明白了,但我总是做不到。那时我去上了她一门“性情文学”课,她正在说庄子《逍遥游》大鹏鸟的寓言,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此后,我在面对现实遇到挫折时,懂得通过文学来化解自己心中的情绪。
我过去不喜欢历史,觉得历史事件很枯燥,但上了黎导师的历史课,发现那是一种生命与性情的体验。我们读《中国近代史》,她用很浅白的文字,讲述历史人物时,竟能让我超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精神面貌,感受他们当是面对难关却勇敢承担的性情。我们在黎导师的文章,“生命要有信念”看到她形容霍师是“书里的人”,是的,黎导师让我也看到,历史书里面的人,都是有血有泪,有情有义的人。
记得一次学会的同学们因一些会务安排,有许多纷争和怨言,黎导师知道了,召集了同学,跟我们说话,但没有提到任何事件。她问同学,霍师最希望同学们来到学会时,有怎么样表现,同学提出了一些大家应抱有的态度,但出乎意料的,她却说,霍师最希望同学来到这里是开开心心的。至此以后,我来到学会,都感到很开心。有时候我在面对事务或同学时感到不开心,我总会反省自己,然后发现是自己的精神堕落了,跟其他的人与事是无关的。
黎导师的精神让许多同学都很感动。她生病时还是挂念着学会的发展和同学们的成长。记得一次她病得很重,但还是过来新加坡,给我们上课。当时她带着帽子,围着披肩,仍是很有精神的走入大堂,她讲了有一个小时,我们看到她已很疲倦,但当她提到外面的人对霍师所散播的那些毁誉的流言,却又是义愤填膺的为霍师辩护,她给大家最后的印象,就是最后一口气都在保护霍师,保护中国文化。
黎导师走了,我们对她的逝世感到万分的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个这么好的导师,但我们将永远记住黎导师给我们的教导,只有更努力的学习,才不辜负她一番心血。
在这里我借用季札在儿子的葬礼说的话,作为对黎导师的祝愿:“骨肉归附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 黎斯华导师:“读书人的精神的强度,相信纵使死了,我们的精神都会继续这未竟的心愿“(载于『生命要有信念』《超越死亡》),黎导师的心,黎导师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